醫(yī)院感染護理學
1.內源性感染:亦稱自身感染,來自病人體內或體表的正常菌群或條件致病菌。
2.人體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營養(yǎng)作用、免疫調節(jié)作用、生物拮抗作用。
3.一度原位菌群失調:正常菌群的結構和數(shù)量發(fā)生的變動,可逆性失調。
4.二度原位菌群失調:正常菌群結構、比例失調,多表現(xiàn)為慢性腹瀉、腸功能紊亂、慢性咽峽炎、口腔炎、陰道炎等。
5.三度原位菌群失調:抗菌藥物大量應用使大部分正常菌群消失。表現(xiàn)為急性重癥癥狀,如5難辨梭菌引起的假膜腸炎。白假絲酵母菌、銅綠假單胞菌和葡萄球菌等都可能成為三度失調的優(yōu)勢菌。亦稱為菌群交替癥或二重感染。
6.細菌定植的條件:必須具有黏附力、必須有適宜的環(huán)境、必須有相當?shù)臄?shù)量。
7.去污染:是指人為地將機體的正常菌群或已定植的細菌,部分或全部去除的一種防止感染措施。
8.金黃色葡萄球菌為革蘭氏陽性桿菌是醫(yī)院內感染的主要感染源。
9.革蘭氏陰性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可引起泌尿道、傷口、皮膚與軟組織等部位感染。
10.滅菌:殺滅或清除醫(yī)療器械、器具和物品上一切微生物的處理。包括細菌繁殖體、芽孢、真菌及真菌孢子。
11.消毒、滅菌基本原則:①重復使用的診療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應先清潔,再進行消毒或滅菌。②環(huán)境與物體表面,一般情況下先清潔,再消毒;當受到病人的血液、體液等污染時,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潔與消毒。③耐熱、耐濕的手術器械,應首選壓力蒸汽滅菌,不應采用化學消毒劑浸泡滅菌。
12.①滅菌水平:殺滅一切微生物,包括細菌芽孢,達到無菌保證水平。②高水平消毒:殺滅一切細菌繁殖體。③中水平消毒:殺滅除細菌芽孢以外的各種病原微生物。④低水平消毒:殺滅細菌繁殖體(分核桿菌除外)和親脂病毒。
13.高度危險性物品:可進入人體無菌組織、器官、脈管系統(tǒng)或有無菌體液從中流過的物品或接觸破損皮膚、破損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極高感染風險,如手術器械、穿刺針、腹腔鏡、活檢鉗、心臟導管、植入物等。
14.中度危險性物品:與完整黏膜相接觸,而不進入人體無菌組織、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觸破損皮膚、破損黏膜的物品,如胃腸道內鏡、氣管鏡、喉鏡、肛表、口表、呼吸機管道、麻醉機管道、壓舌板、肛門直腸壓力測量導管等。
15.低度危險性物品:與完整皮膚接觸而不與黏膜接觸的器材,如聽診器、血壓計袖帶等;病床圍欄、床面以及床頭柜、被褥;墻面、地面;痰孟(杯)和便器等。
16.戊二醛適用于不耐熱診療器械、器具與物品的浸泡消毒與滅菌。(強化酸性戊二醛使用前應先加入pH 調節(jié)劑碳酸氫鈉,再加防銹劑亞硝酸鹽充分混勻)
17.過氧化氫適用于外科傷口、皮膚黏膜沖洗消毒,室內空氣的消毒。(避光、避熱,室溫下儲存)
19.含氯消毒劑適用于物品、物體表面、分泌物、排泄物等的消毒。(現(xiàn)配現(xiàn)用,使用時限<24 小時)
20.沖洗手消毒方法:取適量的手消毒劑涂抹至雙手的每個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并認真揉搓2 ~6 分鐘,用流動水沖凈雙手、前和上臂下1/3,無菌中徹底擦干。
↓↓點擊下方鏈接領取[主管護師]真題/考點/模擬題等資料>>>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