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一、重要性的含義 |
第 2 頁:二、審計風險 |
第 3 頁:三、重要性水平的確定 |
第 4 頁:四、評價審計過程中識別出的錯報 |
三、重要性水平的確定
在計劃審計工作時,注冊會計師應當確定一個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以發(fā)現(xiàn)在金額上重大的錯報。需要考慮以下主要因素:對被審計單位及其環(huán)境的了解;審計的目標,包括特定報告要求;財務報表各項目的性質及其相互關系;財務報表項目的金額及其波動幅度。同時,還應當從性質和數量兩個方面合理確定重要性水平。
(一)從性質方面考慮重要性
在某些情況下,金額相對較小的錯報可能會對財務報表產生重大影響。
(二)從數量方面考慮重要性
1.財務報表整體的重要性
注冊會計師應當考慮財務報表整體的重要性以得出財務報表是否公允反映的結論。注冊會計師在制定總體審計策略時,應當確定財務報表整體的重要性。
注冊會計師通常先選擇一個恰當的基準,再選用適當的百分比乘以該基準,從而得出財務報表整體的重要性。
注意:
第一,在選擇基準時應考慮的因素:財務報表要素;財務報表使用者特別關注的項目;被審計單位的性質、所處的生命周期階段、所處行業(yè)和經濟環(huán)境;被審計單位所有權結構和融資方式;基準的相對波動性。
第二,注冊會計師在確定重要性水平時,不需考慮與具體項目計量相關的固有不確定性。
2.特定類別交易、賬戶余額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
根據被審計單位的特定情況,如果存在一個或多個特定類別的交易、賬戶余額或披露,其發(fā)生的錯報金額雖然低于財務報表整體的重要性,但合理預期將影響財務報表使用者依據財務報表作出的經濟決策,注冊會計師還應當確定適用于這些交易、賬戶余額或披露的一個或多個重要性水平。
(三)實際執(zhí)行的重要性
實際執(zhí)行的重要性,是指注冊會計師確定的低于財務報表整體的重要性的一個或多個金額,旨在將未更正和未發(fā)現(xiàn)錯報的匯總數超過財務報表整體的重要性的可能性降至適當的低水平。如果適用,實際執(zhí)行的重要性還指注冊會計師確定的低于特定類別的交易、賬戶余額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的一個或多個金額。
確定實際執(zhí)行的重要性需要注冊會計師運用職業(yè)判斷,并考慮下列因素的影響:(1)對被審計單位的了解;(2)前期審計工作中識別出的錯報的性質和范圍;(3)根據前期識別出的錯報對本期錯報作出的預期。通常而言,實際執(zhí)行的重要性通常為財務報表整體重要性的50%-75%。
注意:
實際執(zhí)行的重要性為整體重要性50%的情況:(1)非連續(xù)審計;(2)以前年度審計調整較多;(3)項目總體風險較高。
75%的具體情況:(1)連續(xù)審計,以前年度審計調整較少;(2)項目總體風險較低。
(四)審計過程中修改重要性
注冊會計師可能需要修改財務報表整體的重要性和特定類別的交易、賬戶余額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如適用)的原因:(1)審計過程中情況發(fā)生重大變化;(2)獲取新信息;(3)通過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注冊會計師對被審計單位及其經營的了解發(fā)生變化。
(五)重要性與審計風險的關系
重要性與審計風險之間存在反向關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審計風險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審計風險越高。
注意:注冊會計師不能通過不合理地人為調高重要性水平,降低審計風險。
【例題·多選題】
1.在運用重要性概念時,下列各項中,A注冊會計師認為應當考慮包括在內的有( )。
A.財務報表整體的重要性
B.實際執(zhí)行的重要性
C.特定類別的交易、賬戶余額或披露的重要性
D.明顯微小錯報的臨界值
『正確答案』ABC
『答案解析』在運用重要性時,注冊會計師應當考慮的內容包括財務報表整體的重要性和特定類別的交易、賬戶余額和披露的重要性水平以及具體實際執(zhí)行的重要性。
2.在確定實際執(zhí)行的重要性時,下列各項因素中,A注冊會計師認為應當考慮的有( )。
A.財務報表整體的重要性
B.前期審計工作中識別出的錯報的性質和范圍
C.實施風險評估程序的結果
D.甲公司管理層和治理層的期望值
『正確答案』ABC
『答案解析』確定實際執(zhí)行的重要性并非簡單機械的計算,需要注冊會計師運用職業(yè)判斷,并考慮下列因素的影響:(1)對被審計單位的了解(這些了解在實施風險評估程序的過程中得到更新);(2)前期審計工作中識別出的錯報的性質和范圍;(3)根據前期識別出的錯報對本期錯報作出的預期。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