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重要性的概念【理解+記憶】(選擇題)
1. 對重要性概念的三個方面的理解:
(1)如果合理預期錯報(包括漏報)單獨或匯總起來可能影響財務報表使用者依據(jù)財務報表作出的經(jīng)濟決策,則通常認為錯報是重大的;
(2)對重要性的判斷是根據(jù)具體環(huán)境作出的,并受錯報的金額或性質的影響,或受兩者共同作用的影響;
(3)判斷某事項對財務報表使用者是否重大,是在考慮財務報表使用者整體共同的財務信息需求的基礎上作出的;由于不同財務報表使用者對財務信息的需求可能差異很大,因此不考慮錯報對個別財務報表使用者可能產(chǎn)生的影響。
重要性就是注冊會計師對財務報表總體能夠容忍最大錯報。(注冊會計師角度)
2. 使用整體重要性水平的目的(選擇題)
注冊會計師使用整體重要性水平(將財務報表作為整體)的目的有:
(1)決定風險評估程序的性質、時間安排和范圍;
(2)識別和評估重大錯報風險;
(3)確定進一步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安排和范圍。
(4)評價已識別的錯報對財務報表的影響和對審計報告中審計意見的影響。
【七】重要性水平的確定
1. 確定計劃的重要性水平時應考慮的因素:
在計劃審計工作時,注冊會計師應當確定一個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以發(fā)現(xiàn)在金額上重大的錯報。
(1)對被審計單位及其環(huán)境的了解;
(2)審計的目標;
(3)財務報表各項目的性質及其相互關系;
(4)財務報表項目的金額及其波動幅度。
2.重要性水平的確定
(1)財務報表整體的重要性
財務報表整體的重要性=恰當?shù)幕鶞省吝m當?shù)陌俜直取?/P>
注冊會計師運用職業(yè)判斷合理選擇基準和百分比。
、倜看螌徲嫸紤_定財務報表整體的重要性水平。
、诿看螌徲嬛粦_定一個財務報表整體的重要性水平。如果采用不同的基礎確定的重要性不同,應選取最低的作為財務報表整體的重要性水平。
(2)各類交易、賬戶余額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
根據(jù)被審計單位的特定情況,如果存在一個或多個特定類別的交易、賬戶余額或披露,其發(fā)生的錯報金額雖然低于財務報表整體的重要性,但合理預期將影響財務報表使用者依據(jù)財務報表作出的經(jīng)濟決策,注冊會計師還應當確定適用于這些交易、賬戶余額或披露的一個或多個重要性水平。
、俨皇敲看螌徲嫸紤_定;
、诿恳回攧請蟊砜纱_定多個特定認定的重要性水平;
③一定低于財務報表整體的重要性水平,但多個特定認定的重要性水平之和可能高于財務報表整體的重要性水平;
、芤豁楀e報高于特定認定的重要性水平,但低于財務報表整體的重要性水平,也會影響審計意見。
【八】實際執(zhí)行的重要性
1. 定義:實際執(zhí)行的重要性,是指注冊會計師確定的低于財務報表整體的重要性的一個或多個金額,旨在將未更正和未發(fā)現(xiàn)錯報的匯總數(shù)超過財務報表整體的重要性的可能性降至適當?shù)牡退健?/P>
2. 定量確定
通常而言,實際執(zhí)行的重要性通常為財務報表整體重要性的50%-75%。(選擇題)
接近財務報表整體重要性50%的情況:
(1)非連續(xù)審計;
(2)以前年度審計調整較多;
(3)項目總體風險較高。
接近財務報表整體重要性75%的情況:
(1)連續(xù)審計,以前年度審計調整較少;
(2)項目總體風險較低。
【九】評價審計過程中識別出的錯報
1.累積識別出的錯報
低于明顯微小的錯報臨界值的錯報不需要累積。
這些明顯微小的錯報,無論單獨或者匯總起來,無論從規(guī)模、性質或其發(fā)生的環(huán)境來看都是明顯微不足道的。
如果不確定一個或多個錯報是否明顯微小,就不能認為這些錯報是明顯微小的。
2.識別出的錯報類型:事實錯報、判斷錯報、推斷錯報。
3. 評價未更正錯報的影響【理解】
單項錯報與抵消 | 如果認為某一單項錯報是重大的,則該項錯報不太可能被其他錯報抵消 |
對于同一賬戶余額或同一類別的交易內部的錯報,抵消可能是適當?shù)摹?/TD> | |
分類錯報 | 確定一項分類錯報是否重大,需要進行定性評估 |
【十】審計風險與審計證據(jù)數(shù)量的關系
認定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包括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注冊會計師無法控制的,但可以評估。
重大錯報風險與審計證據(jù)之間成正向變動關系;
評估的固有風險越高,則所需的審計證據(jù)就越多,反之就越少;
評估的控制風險越高,則所需的審計證據(jù)就越多,反之就越少;
檢查風險與重大錯報風險成反向關系;
可接受的檢查風險越高,則所需的審計證據(jù)就越少,反之就越多
可接受的審計風險與審計證據(jù)之間成反向變動關系;
重要性與(面臨的)審計風險之間成反向變動關系;
重要性與審計證據(jù)之間成反向變動關系。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