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
(一)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概述
1.概念
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亦稱“相對無效的民事行為”,是指依照法律規(guī)定,由于行為的意思與表示不一致或者意思表示不自由,導致非真實的意思表示,可由當事人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變更或者撤銷的民事行為。
2.與無效民事行為相比較,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體現(xiàn)出以下特點
(1)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在撤銷前已經(jīng)生效。而無效的民事行為從一開始即不發(fā)生法律效力。
(2)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的撤銷,由撤銷權人撤銷,人民法院不主動干預。而對無效民事行為的確認,司法機關和仲裁機構可以主動干預,宣告其無效。
(3)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可以撤銷其行為,也可以僅僅要求變更民事行為的部分內容。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一經(jīng)撤銷,其效力溯及于行為的開始。而無效民事行為的后果則為自始無效、絕對無效。
(4)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其撤銷權的行使有時間限制,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1年內行使。而在無效民事行為中,則不存在此種限制。
(二)可變更、可撤銷民事行為的種類
因重大誤解而為的民事行為 |
行為人對行為的性質、對方當事人、標的物的品種、質量、規(guī)格和數(shù)量等的錯誤認識,使行為的后果與自己的意思相悖,造成較大損失的意思表示 |
(1)當事人對民事行為的內容有錯誤認識。對于動機的錯誤認識一般不成立重大誤解。 | |
顯失公平的民事行為 |
一方當事人利用優(yōu)勢或者利用對方?jīng)]有經(jīng)驗,致使雙方的權利義務明顯違反公平、等價有償原則實施的民事行為 |
受欺詐、脅迫而訂立的不損害國家利益的合同或者乘人之危而訂立的合同 |
【例題·單選題】甲向首飾店購買鉆石戒指1枚,標簽標明該鉆石為天然鉆石,后經(jīng)鑒定實為人造鉆石。甲遂多次與首飾店交涉,歷時一年零六個月,未果。現(xiàn)甲欲以欺詐為由訴至法院申請行使民事行為的撤銷權。根據(jù)《民法通則》的規(guī)定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甲不能行使撤銷權,因已超過行使撤銷權的1年期間
B.甲可以行使撤銷權,因首飾店主觀上存在欺詐故意
C.甲不能行使撤銷權,因不屬于可撤銷的民事行為
D.甲可以行使撤銷權,因未過2年訴訟時效
『正確答案』A
『答案解析』本題考核點是可變更、可撤銷民事行為。首飾店將人造鉆石標為“天然鉆石”,構成欺詐,屬于可變更、可撤銷民事行為。但甲的撤銷權不能獲得支持,因為自可撤銷民事行為成立時起超過1年,當事人才請求變更或者撤銷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
(三)撤銷權
1.撤銷權是權利人以其單方的意思表示變更或撤銷已經(jīng)成立的民事行為的權利。撤銷權在性質上屬于形成權,故依撤銷權人的意思表示即可產(chǎn)生相應的法律效力,無須相對人同意。
2.在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只有受損害方才有權撤銷。
3.撤銷權人的意思表示應向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作出,請求人是否享有撤銷權,須經(jīng)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確認。
4.具有撤銷權事由的當事人自知道或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1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撤銷權消滅。撤銷權的行使期限屬于除斥期間,即屬于不變期間,不得適用訴訟時效的中止、中斷和延長。
【相關考點】《企業(yè)破產(chǎn)法》規(guī)定了破產(chǎn)撤銷權制度。撤銷權是指管理人對債務人在破產(chǎn)案件受理前的法定期間內進行的欺詐逃債或損害公平清償?shù)男袨椋猩暾埛ㄔ撼蜂N的權利。
【相關考點】《合同法》就合同的效力問題規(guī)定了有效合同、無效合同、可撤銷合同、效力待定合同四種情況。
【考題·單選題】(2003年)根據(jù)有關規(guī)定,對于可撤銷民事行為,享有撤銷權的當事人未在法定期間內行使撤銷權,該行為對當事人具有約束力。當事人可行使撤銷權的法定期間為( )。
A.6個月
B.1年
C.2年
D.20年
『正確答案』B
『答案解析』本題考核點是可撤銷民事行為的撤銷時效。如果自可撤銷民事行為成立時起超過1年,當事人才請求變更或者撤銷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
(四)民事行為被確認無效或被撤銷的法律后果
民事行為被確認為無效后和被撤銷后,還將產(chǎn)生返還財產(chǎn)、賠償損失、追繳財產(chǎn)等法律后果。
無效民事行為與可撤銷民事行為的區(qū)別
|
無效民事行為 |
可撤銷民事行為 |
效力 |
不能轉化為有效 |
可以通過撤銷轉化為無效 |
原因 |
違反法律規(guī)定 |
意思表示有瑕疵 |
時效 |
自始無效 |
自知道或應當知道的1年內提出撤銷 |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