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在媽媽肚子里的這段時期,受孕最初8周的孕體稱為胚胎期(還沒有成形),8周后到出生前為胎兒期(胎兒期是沒有肺循環(huán)的)。
2.胎齡滿28周(體重≥1000g)到出生后7天。這個時間小兒開始接觸外界,所以這個時間,小兒的發(fā)病率、死亡率最高。
3.自胎兒娩出臍帶結扎至生后28天(此期包含在嬰兒期內)。這段時間小兒的發(fā)病率、死亡率僅次于圍生期。
4.嬰兒期從出生后至1周歲之前,這個時期是小兒生長發(fā)育第一次高峰。
5.幼兒期:1周歲后至滿3周歲之前,會跑會跳,這個時候最容易發(fā)生意外。
6.學齡前期:3周歲后至6~7周歲入小學前,此期重要特點為智力發(fā)育非?,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
7.學齡期:從入小學起(6~7)到進入青春期前(女性12歲、男性13歲)。
8.青春期:女:12~18歲,男童13~20歲,這是體格發(fā)育的第二個高峰,生殖系統(tǒng)發(fā)育成熟。
9.小兒生長發(fā)育的規(guī)律:(1)生長發(fā)育是連續(xù)的、有階段性的過程。(2)各系統(tǒng)、器官生長發(fā)育不平衡。(3)生長發(fā)育的個體差異。
10.生長發(fā)育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由上到下(小兒出生后先哭后尿)、由近到遠(先動胳膊后動手指)、由粗到細、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規(guī)律。
11.體格生長是小兒生長發(fā)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常用的形態(tài)指標有體重、身高(長)、頭圍、胸圍等。
12.生理性體重下降:出生后3~4天體重下降3%~9%,7~10天逐漸恢復至出生時體重。
13.<6月齡嬰兒體重(kg)=出生體重+月齡×0.7。
14.7~12個月齡嬰兒體重(kg)=6+月齡×0.25。
15.2歲~12歲體重(kg)=年齡×2+8。
16.新生兒出生后前3個月每月增長700~800g,4~6個月每月增長500~600g,6~12個月每月增長300~400g。
17.頭圍:經眉弓上方、枕后結節(jié)繞頭一周的長度為頭圍。
18.前囟:呈菱形,京'師杏'林醫(yī)'學教'育出生時為1~2cm,1歲~1.5歲閉合。關閉早見于頭小,過晚見于佝僂、甲狀腺功能低下,前囟飽滿見于顱內壓增高,前囟凹陷見于脫水。
19.后囟:呈三角形,出生后6~8周閉合。
20.正常人有頸、胸、腰、骶四個生理彎曲。
21.3個月能抬頭時出現(xiàn)頸椎生理彎曲(第一個生理彎曲)。
22.6個月后能坐,出現(xiàn)胸椎生理彎曲(第二個生理彎曲)。
23.1歲左右開始行走,出現(xiàn)腰椎生理彎曲(第三個生理彎曲)。
24.用X線檢查測定不同年齡兒童長骨干骺端骨化中心的出現(xiàn)時間、數(shù)目、形態(tài)的變化,并將其標準化,即為骨齡。10歲出齊共10個,2~9歲腕部骨化中心數(shù)目約為小兒歲數(shù)+1。
25.乳牙:共有20個,出生后4~10個月開始萌出,2歲到2歲半出齊。
26.恒牙:共有28個(不包括4個智齒),恒牙骨化從新生兒開始,6歲萌出,12歲出齊。
27.運動功能發(fā)育的一般規(guī)律是:由上到下、由近到遠、由不協(xié)調到協(xié)調,由粗到精細、準確、靈巧。
28.語言的發(fā)育:發(fā)音→理解→表達。
29.嬰兒必須在1歲內完成卡介苗,京'師杏'林醫(yī)'學教'育脊髓灰質炎三價混合疫苗,百日咳、白喉、破傷風類毒素混合制劑(簡稱百白破三聯(lián)針),麻疹減毒疫苗和乙型肝炎疫苗等五種疫苗接種的基礎免疫(簡稱五苗防七病)。
30.能量主要來源于糖類、脂類和蛋白質三大產能營養(yǎng)素:每克供能量分別為4kcal,9kcal,4kcal。1kcal=4.184KJ。
31.基礎代謝所需:1歲以內嬰兒基礎代謝所需能量占總能量的50%,為50kcal/(kg·d)。
32.食物熱力作用:在消化和吸收食物時所需要的能量,其中消化和吸收蛋白質所需要的能量最多。
33.嬰兒期平均每天水的需要量為:150ml/(kg·d),每長3歲減少25ml/(kg·d)。
34.12歲后及成人約為:50ml/(kg·d),混合膳食約100kcal產生水12ml。
35.維生素與礦物質:這兩個不能提供能量。京'師杏'林醫(yī)'學教'育維生素分為脂溶性和水溶性的,水溶性的為維生素B和C,其它都是脂溶性的,如維生素A、D、E、K。
36.母乳是嬰兒(尤其是6個月以下的嬰兒)最適宜的食物。
37.母乳優(yōu)點:①蛋白質總量雖較少,但其中白蛋白多而酪蛋白少,易被消化吸收。②含不飽和脂肪酸多,有助大腦發(fā)育(牛乳里飽和脂肪酸多)。③乳糖量多,可促進腸道乳酸桿菌生長(牛乳里甲型乳糖多,引生成大腸桿菌)。④富含sIgA,有抗感染、抗過敏作用(是否含有免疫因子,是人乳和牛乳最根本區(qū)別)。⑤鈣磷比例適宜(2:1),預防佝僂病。⑥富含消化酶,有助于食物消化。
38.母乳缺點:母乳里缺少維生素K和D,所以小兒出生后都打一針維生素K來預防顱內出血。
39.初乳:一般指產后4天內的乳汁,對新生兒生長發(fā)育和抗感染十分重要。
40.斷奶:一般于1歲左右可完全斷奶,最長不超過2歲。
41.8%的糖牛奶100ml=100kcal(嬰兒每日需能量100kcal/kg、需水量150ml/kg)。
42.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病因:京'師杏'林醫(yī)'學教'育(1)維生素D攝入不足:母乳中含有的維生素D較少。(2)日光照射不足。(3)維生素D的需要量增加。(4)食物中鈣、磷含量過低或比例不當。(5)疾病和藥物的影響。
43.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臨床上分:初期、激期、恢復期和后遺癥期。
44.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初期(早期):主要表現(xiàn):神經興奮性增高:易激惹、煩躁、睡眠不安、夜驚、多汗(與季節(jié)無關)出現(xiàn)枕禿(煩躁及頭部多汗致嬰兒常搖頭擦枕)。
45.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活動期(激期)主要表現(xiàn):骨骼改變。
46.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血生化典型特點:血清鈣↓,血磷↓,鈣磷乘積常低于30,堿性磷酸酶↑。
47.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X線典型表現(xiàn):干骺端臨時鈣化帶模糊或消失,呈毛刷樣,并有杯口狀改變(激期的典型表現(xiàn))。
48.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預防:(1)胎兒期:多曬太陽、多吃富含維生素D及鈣、磷的食物。(2)新生兒期:足月兒生2周后:維生素D400IU/日(預防),一直到2歲;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雙胎兒生后2周:補充維生素D800IU/日(治療),3個月后改預防量。
49.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治療:京'師杏'林醫(yī)'學教'育維生素D制劑口服法:每日給維生素D0.2~0.4萬IU,連服2~4周后改為預防量。有并發(fā)癥:肌注,維生素D320~30萬IU,一般1次即可。
50.維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癥是因VitD缺乏致血鈣離子降低所致,表現(xiàn):全身驚厥、手足肌肉抽搐或喉痙攣(三大臨床表現(xiàn))等。
51.維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癥典型發(fā)作:血清鈣<1.75mmol/l時出現(xiàn)無熱驚厥、喉痙攣和手足搐搦。
52.陶瑟征(Trousseau征):低鈣引起。
53.維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癥治療:應立即控制驚厥解除喉痙攣,補充鈣劑,驚厥反復發(fā)作的每日可重復使用鈣劑2~3次,直至驚厥停止。
執(zhí)業(yè)醫(yī)師萬題庫下載丨微信搜"萬題庫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
相關推薦:
2000-2020年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真題及答案匯總
2020年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各科精選試題及答案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