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MI)是心肌缺血性壞死。為在冠狀動脈病變的基礎上,發(fā)生冠狀動脈血供急劇減少或中斷,使相應的心肌嚴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導致心肌壞死。急性心肌梗死(AMI)臨床表現有持久的胸骨后劇烈疼痛、發(fā)熱、白細胞計數和血清心肌壞死標記物增高以及心電圖進行性改變;可發(fā)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屬急性冠脈綜合征(ACS)的嚴重類型。
【病因和發(fā)病機制】
基本病因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偶為冠狀動脈栓塞、炎癥、先天性畸形、痙攣和冠狀動脈口阻塞所致),造成一支或多支血管管腔狹窄和心肌血供不足,而側支循環(huán)未充分建立。在此基礎上,一旦血供急劇減少或中斷,使心肌嚴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達20~30分鐘以上,即可發(fā)生AMI。
【病理】
(一)冠狀動脈病變
(二)心肌病變
【病理生理】
AMI引起的心力衰竭稱為泵衰竭,按Killip分級法可分為:
I級 尚無明顯心力衰竭;
、蚣 有左心衰竭,肺部啰音<50%肺野;
Ⅲ級 有急性肺水腫,全肺大、小、干、濕啰音;
、艏 有心源性休克等不同程度或階段的血流動力學變化。
心源性休克是泵衰竭的嚴重階段。但如兼有肺水腫和心源性休克則情況最嚴重。
心室重塑作為MI的后續(xù)改變,左心室體積增大、形狀改變及梗死節(jié)段心肌變薄和非梗死節(jié)段心肌增厚,對心室的收縮效應及電活動均有持續(xù)不斷的影響,在MI急性期后的治療中要注意對心室重塑的干預。
【臨床表現】
與梗死的大小、部位、側支循環(huán)情況密切有關。
(一)先兆
50%~81.2%患者在發(fā)病前數日有乏力,胸部不適,活動時心悸、氣急、煩躁、心絞痛等前驅癥狀,其中以新發(fā)生心絞痛(初發(fā)型心絞痛)或原有心絞痛加重(惡化型心絞痛)為最突出。心絞痛發(fā)作較以往頻繁、程度較劇、持續(xù)較久、硝酸甘油療效差、誘發(fā)因素不明顯。同時心電圖示ST段一時性明顯抬高(變異型心絞痛)或壓低,T波倒置或增高(“假性正常化”)即前述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情況,如及時住院處理(參見本節(jié)“心絞痛”),可使部分患者避免發(fā)生MI。
(二)癥狀
1.疼痛 是最先出現的癥狀,多發(fā)生于清晨,疼痛部位和性質與心絞痛相同,但誘因多不明顯,且常發(fā)生于安靜時,程度較重,持續(xù)時間較長,可達數小時或更長,休息和含用硝酸甘油片多不能緩解。患者常煩躁不安、出汗、恐懼,胸悶或有瀕死感。少數患者無疼痛,一開始即表現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部分患者疼痛位于上腹部,被誤認為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癥;部分患者疼痛放射至下頜、頸部、背部上方,被誤認為骨關節(jié)痛。
2.全身癥狀 有發(fā)熱、心動過速、白細胞增高和紅細胞沉降率增快等,由壞死物質被吸收所引起。一般在疼痛發(fā)生后24~48小時出現,程度與梗死范圍常呈正相關,體溫一般在38℃左右,很少達到39℃,持續(xù)約一周。
3.胃腸道癥狀 疼痛劇烈時常伴有頻繁的惡心、嘔吐和上腹脹痛,與迷走神經受壞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組織灌注不足等有關。腸脹氣亦不少見。重癥者可發(fā)生呃逆。
4.心律失常 見于75%~95%的患者,多發(fā)生在起病1~2天,而以24小時內最多見,可伴乏力、頭暈、暈厥等癥狀。各種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縮,如室性期前收縮頻發(fā)(每分鐘5次以上),成對出現或呈短陣室性心動過速,多源性或落在前一心搏的易損期時(R在T波上),常為心室顫動的先兆。室顫是AMI早期,特別是入院前主要的死因。房室傳導阻滯和束支傳導阻滯也較多見,室上性心律失常則較少,多發(fā)生在心力衰竭者中。前壁MI如發(fā)生房室傳導阻滯表明梗死范圍廣泛,情況嚴重。
5.低血壓和休克 疼痛期中血壓下降常見,未必是休克。如疼痛緩解而收縮壓仍低于80mmHg,有煩躁不安、面色蒼白、皮膚濕冷、脈細而快、大汗淋漓、尿量減少(<20ml/h),神志遲鈍,甚至暈厥者,則為休克表現。休克多在起病后數小時至數日內發(fā)生,見于約20%的患者,主要是心源性,為心肌廣泛(40%以上)壞死,心排血量急劇下降所致,神經反射引起的周圍血管擴張屬次要,有些患者尚有血容量不足的因素參與。
6.心力衰竭 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可在起病最初幾天內發(fā)生,或在疼痛、休克好轉階段出現,為梗死后心臟舒縮力顯著減弱或不協調所致,發(fā)生率約為32%~48%。出現呼吸困難、咳嗽、發(fā)紺、煩躁等癥狀,嚴重者可發(fā)生肺水腫,隨后可有頸靜脈怒張、肝大、水腫等右心衰竭表現。右心室MI者可一開始即出現右心衰竭表現,伴血壓下降。
(三)體征
1.心臟體征 心臟濁音界可正常也可輕度至中度增大;心率多增快,少數也可減慢;心尖區(qū)第一心音減弱;可出現第四心音(心房性)奔馬律,少數有第三心音(心室性)奔馬律;10%~20%患者在起病第2~3天出現心包摩擦音,為反應性纖維性心包炎所致;心尖區(qū)可出現粗糙的收縮期雜音或伴收縮中晚期喀喇音,為二尖瓣乳頭肌功能失調或斷裂所致;可有各種心律失常。
2.血壓 除極早期血壓可增高外,幾乎所有患者都有血壓降低。起病前有高血壓者,血壓可降至正常,且可能不再恢復到起病前的水平。
3.其他 可有與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相關的其他體征。
【實驗室和其他檢查】
心電圖常有進行性的改變。對MI的診斷、定位、定范圍、估計病情演變和預后都有幫助。
(一)心電圖
1.特征性改變ST段抬高性MI者其心電圖表現特點為:
(1)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在面向壞死區(qū)周圍心肌損傷區(qū)的導聯上出現;
(2)寬而深的Q波(病理性Q波),在面向透壁心肌壞死區(qū)的導聯上出現;
(3)T波倒置,在面向損傷區(qū)周圍心肌缺血區(qū)的導聯上出現。
在背向MI區(qū)的導聯則出現相反的改變,即R波增高、ST段壓低和T波直立并增高。
非ST段抬高性MI者心電圖有2種類型:①無病理性Q波,有普遍性ST段壓低≥0.1mV,但aVR導聯(有時還有V1導聯)ST段抬高,或有對稱性T波倒置為心內膜下MI所致。②無病理性Q波,也無ST段變化,僅有T波倒置改變。
2.動態(tài)性改變ST段抬高性MI:
(1)起病數小時內,可尚無異;虺霈F異常高大兩肢不對稱的T波,為超急性期改變。
(2)數小時后,ST段明顯抬高,弓背向上,與直立的T波連接,形成單相曲線。數小時~2日內出現病理性Q波,同時R波減低,是為急性期改變。Q波在3~4天內穩(wěn)定不變,以后70%~80%永久存在。
(3)在早期如不進行治療干預,ST段抬高持續(xù)數日至兩周左右,逐漸回到基線水平,T波則變?yōu)槠教够虻怪,是為亞急性期改變?/P>
(4)數周至數月后,T波呈V形倒置,兩肢對稱,波谷尖銳,是為慢性期改變。T波倒置可永久存在,也可在數月至數年內逐漸恢復。
非ST抬高性MI:上述的類型①先是ST段普遍壓低(除aVR,有時V1導聯外),繼而T波倒置加深呈對稱型。ST段和T波的改變持續(xù)數日或數周后恢復。類型②T波改變在l~6個月內恢復。
3.定位和定范圍 ST抬高性MI的定位和定范圍可根據出現特征性改變的導聯數來判斷。
(二)放射性核素檢查
(三)超聲心動圖
二維和M型超聲心動圖也有助于了解心室壁的運動和左心室功能,診斷室壁瘤和乳頭肌功能失調等。
(四)實驗室檢查
1.起病24~48小時后白細胞可增至(10~20)×109/L,中性粒細胞增多,嗜酸性粒細胞減少或消失;紅細胞沉降率增快;C反應蛋白(CRP)增高均可持續(xù)l~3周。起病數小時至2日內血中游離脂肪酸增高。
2.血心肌壞死標記物增高其所長 心肌損傷標記物增高水平與心肌梗死范圍及預后明顯相關。①肌紅蛋白②肌鈣蛋白I(cTnI)或T(cTnT)③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診斷和鑒別診斷】
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特征性的心電圖改變以及實驗室檢查發(fā)現,診斷本病并不困難。
(一)心絞痛
(二)主動脈夾層
(三)急性肺動脈栓塞
(四)急腹癥
(五)急性心包炎
【并發(fā)癥】
(一)乳頭肌功能失調或斷裂
(二)心臟破裂
(三)栓塞
(四)心室壁瘤
(五)心肌梗死后綜合征
【治療】
對ST段抬高的AMI,強調及早發(fā)現,及早住院,并加強住院前的就地處理。治療原則是盡快恢復心肌的血液灌注(到達醫(yī)院后30分鐘內開始溶栓或90分鐘內開始介入治療)以挽救瀕死的心肌、防止梗死擴大或縮小心肌缺血范圍,保護和維持心臟功能,及時處理嚴重心律失常、泵衰竭和各種并發(fā)癥,防止猝死,使患者不但能渡過急性期,且康復后還能保持盡可能多的有功能的心肌。
(一)監(jiān)護和一般治療
1.休息2.監(jiān)測3.吸氧 4.護理5.建立靜脈通道6.阿司匹林
(二)解除疼痛
(三)再灌注心肌
起病3~6小時最多在12小時內,使閉塞的冠狀動脈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瀕臨壞死的心肌可能得以存活或使壞死范圍縮小,減輕梗死后心肌重塑,預后改善,是一種積極的治療措施。
1.介入治療(PCI)2.溶栓療法
3.緊急主動脈-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
(四)消除心律失常
(五)控制休克
1.補充血容量2.應用升壓藥3.應用血管擴張劑4.其他 治療休克的其他措施包括糾正酸中毒、避免腦缺血、保護腎功能,必要時應用洋地黃制劑等。
(六)治療心力衰竭
(七)其他治療
1.β受體阻滯劑和鈣通道阻滯劑2.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和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3.極化液療法4.抗凝療法
(八)恢復期的處理
(九)并發(fā)癥的處理
(十)右心室心肌梗死的處理
(十一)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處理
執(zhí)業(yè)醫(yī)師萬題庫下載丨微信搜索"考試吧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
相關推薦:
2017年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備考基礎練習題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