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婦科學輔導:外陰癌
外陰癌較少見,占女性惡性腫瘤的3~5%,平均發(fā)病年齡為60歲。95%為鱗狀細胞癌。
約半數的外陰癌有外陰白色病損史,但外陰白色病損(亦稱外陰營養(yǎng)不良)發(fā)生癌變者不到5%,其中伴有無皮不典型增生者為癌前期。此外,外陰乳頭狀瘤、尖銳濕疣等亦可發(fā)生癌變。
現認為皰疹Ⅱ型病毒和人乳頭狀瘤病毒等,為共同的致癌因素。
外陰癌多位于大陰唇,小陰唇次之。少數可位于陰蒂、會陰及尿道。常為多源性。
病變初起時常伴外陰瘙癢,局部出現硬結,逐漸發(fā)展成腫塊或形成質硬的潰瘍(圖153)。晚期癌常有繼發(fā)感染、疼痛及血性惡臭的分泌物。癌可侵入尿道和陰道,易發(fā)生淋巴轉移,首先到達腹股溝淺淋巴結和股淋巴結,可經腹股溝韌帶下的股管淋巴結到達盆腔淋巴結,再向上可發(fā)生主動脈淋巴結轉移。
一、臨床分期(FIGO 1971)
0 期 原位癌;
、衿凇“┚窒抻谕怅,直徑≤2cm,腹股溝淋巴結無可疑轉移;
Ⅱ期 癌局限于外陰,直徑>2cm,腹股溝淋巴結無可疑轉移;
、笃凇“┏酵怅,腹股溝淋巴結無可疑轉移,或癌仍局限于外陰但腹股溝淋巴結有可疑轉移;
、羝凇、挪徽撛l(fā)腫瘤大小,腹股溝淋巴結已有轉移;
⑵侵犯膀胱、直腸、尿道或累及骨骼;
、沁h外或盆腔深部轉移。
二、診斷
一般經活檢即可確診。病變不明顯時,可用甲苯胺蘭皮膚涂抹,2分鐘后用1%醋酸洗去。在甲苯胺蘭不脫色區(qū)作活檢,準確性較高。必要時需作多次、多處活檢,方能確診。
三、治療
以手術治療為主。外陰皮膚對放療耐受較差,應用較少。
(一)原位癌 可行局部切除或外陰切除術。近年趨向于局部切除,術前應用甲苯胺蘭染色后在放大鏡下仔細觀察外陰皮膚,以明確病變范圍。切除的標本應包括一圈正常皮膚,并應將切緣作冰凍切片,檢查是否切凈。亦可應用冷凍和CO2激光治療。
(二)浸潤癌 行根治性外陰切除術及雙側腹股溝和股淋巴結清掃。術中應將股管淋巴結作冰凍切片,如有轉移,應進一步行盆腔淋巴結清掃術。
病變較小的,可先切除腹股溝淋巴結,經冰凍切片檢查無轉移時,可將原發(fā)灶切除,包括其周圍3cm的正常皮膚,切緣亦須作冰凍切片檢查以明確其是否切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