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2015衛(wèi)生資格《內科主治醫(yī)師》精選復習筆記匯總
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發(fā)病機制
當糖尿病患者體內有效胰島素嚴重缺乏時,由于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脂肪代謝紊亂體內有機酸和酮體聚積的急性代謝性合并癥。
不論有各種誘因而使糖尿病加重時,由于嚴重的胰島素缺乏,與胰島素作用相反的激素如胰高血糖素、兒茶酚胺、生長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對代謝的影響就更顯著。使脂肪分解加速,脂肪酸在肝臟內經β氧化產生的酮體大量增加。由于糖無異生加強,三羧酸循環(huán)停滯,血糖升高,酮體聚積。當酮體生成大于組織利用和腎臟排泄時,可以使血酮體濃度達50-300mg/dl(正常值為1.0mg/dL)。正常人每日尿酮體總量為100mg,糖尿病人約為1g/d,酮癥酸中毒時最多可排出40g/d。在合并腎功障礙時,酮體不能由尿排出,故雖發(fā)生酮癥酸中毒,但尿酮體陰性或僅微量。由于大量有機酸聚積消耗了體內鹼貯備,并超過體液緩沖系統(tǒng)和呼吸系統(tǒng)代償能力,即發(fā)生酸中毒,使動脈血PH值可以低于7.0。由于尿滲透壓升高,大量水分,鈉、鉀、氯丟失,可達體液總量10-15%。
糖尿病的病理因素
胰島β細胞數量減少,細胞核深染,胞漿稀少呈脫顆,F象。α細胞相對增多,胰島內毛細血管旁纖維組織增生,嚴重的可見廣泛纖維化,血管內膜增厚,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人常明顯的胰島病理改變,β細胞數量可只有正常的10%,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人胰島病變較輕,在光學顯微鏡下約有1/3病例沒有組織學上肯定病變,在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早期,約50-70%病例在胰島及周圍可見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浸潤,稱為“胰島炎”。
約70%糖尿病患者全身小血管和微血管出現病變,稱為糖尿病性微血管病變。常見于視網膜、腎、心肌、肌肉、神經、皮膚等組織;静∽兪荘AS陽性物質沉著于內皮下引起微血管基底膜增,此病變具有較高的特異性,糖尿病人的大、中動脈、包括腦動脈、椎動脈、腎動脈和心表動脈。因同樣病變亦可見非糖尿病人,故缺乏特異性。
糖尿病性神經病變多見于病程較長和病情控制不良患者,末稍神經纖維呈軸變性,繼以節(jié)段性彌漫性脫髓鞘改變,神經營養(yǎng)血管亦可出現微血血病變,病變有時累及神經根,椎旁交感神經節(jié)、脊髓、顱神經和腦實質,感染神經損害比運動神經損害明顯。
肝臟脂肪沉著和變性,嚴重時呈類似肝硬化改變。心肌由混濁腫脹,變性發(fā)展為彌漫性纖維化。
相關推薦:
2014年衛(wèi)生專業(yè)技術資格考試合格分數線已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