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見的是糖原貯積病(glycogenstoragediseases),這是由于糖原生成和分解的酶系統(tǒng)先天性缺陷所引起的一組糖原合成或分解異常、使糖原在細(xì)胞中過多貯積、或糖原分子異常的遺傳性疾病。肝是糖原貯積病的主要受累器官,其次是心臟和肌肉(見表3-5)。
表3-5 各糖原貯積病及其臨床體征
分型 |
酶的缺陷 |
受累器官 |
臨床表現(xiàn) |
Ⅰ(von-Gierke。 |
葡萄糖-6-磷酸酶 |
肝、腎 |
肝明顯腫大、發(fā)育受阻、嚴(yán)重低血糖、酮癥、高尿酸血癥伴有痛風(fēng)性關(guān)節(jié)炎、高脂血癥 |
Ⅱ(Pompe。 |
1,4-α-D葡萄糖苷酶(溶酶體) |
肝、心、肌等 |
常常在2歲前心力、呼吸衰竭致死 |
Ⅱ(Cori病) |
脫支酶 |
肌肉、肝 |
類似Ⅰ型,但程度較輕 |
Ⅳ(Andersen。 |
分支酶 |
肝、脾 |
進(jìn)行性肝硬化,常在2歲前因肝功能衰竭死亡 |
Ⅴ(McArdle。 |
磷酸化酶 |
肌肉 |
由于疼痛,肌肉劇烈運(yùn)動(dòng)受限,否則病人可以正常發(fā)育 |
Ⅵ(Hers。 |
磷酸化酶 |
肝臟 |
類似Ⅰ型,但程度較輕 |
Ⅶ |
磷酸果糖激酶 |
肌肉 |
與Ⅴ型類似 |
Ⅷ |
磷酸化酶激酶 |
肝臟 |
輕度肝腫大和輕度低血糖 |
Ⅸ※ |
糖原合酶 |
肝 |
|
注:※糖原缺乏
由于酶缺陷不同,故糖原貯積病分為許多型。Ⅰ型糖原貯積病是1929年由VonGierke命名,所以也叫VonGierke病,為最常見的糖原貯積病。本型是因肝、小腸粘膜和腎臟的葡萄糖-6-磷酸酶或6-磷酸葡萄糖轉(zhuǎn)位酶缺乏所致。前一種酶缺乏為Ⅰa型,后一種酶缺乏為Ⅰb型。該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發(fā)病率占人群比例為1/200000。
各型糖原貯積病的預(yù)后及治療各不相同,故有必要對其進(jìn)行鑒別(見表3-6)。在檢測糖原貯積病時(shí)最可靠的方法是用肝或肌肉的活檢標(biāo)本測定特異酶活性。臨床上有的病人還可見到一種以上缺陷的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