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銅的生物學(xué)作用
、艆⑴c造血及鐵的代謝:銅主要影響鐵的吸收,促進儲存鐵進入骨髓,加速血紅蛋白及鐵卟啉的合成。銅還促進幼稚紅細胞的成熟,使成熟紅細胞從骨髓釋放進入血液循環(huán)。
⑵構(gòu)成體內(nèi)許多含銅的酶(如丁酰輔酶A脫氫酶、酪氨酸氧化酶、尿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及含銅的生物活性蛋白質(zhì)(如血漿銅藍蛋白、血銅蛋白、肝銅蛋白、乳銅蛋白等)。
、桥cDNA結(jié)合,在DNA兩條鏈中形成架橋,形成金屬絡(luò)合物,與維持核酸結(jié)構(gòu)的穩(wěn)定性有關(guān)。
⑷銅參與賴氨酸氧化酶的組成,促進彈性蛋白及膠原纖維中共價交聯(lián)的形成,維持組織的彈性和結(jié)締組織的正常功能。
、珊~酶大部屬氧化酶類,如細胞色素C氧化酶、酪氨酸酶、多巴胺-β-羥化酶、胺氧化酶等,這些酶類參與兒茶酚胺類激素的代謝、黑色素的生成以及神經(jīng)遞質(zhì)的代謝,因而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功能、智力及精神狀態(tài)、防御功能及內(nèi)分泌功能等均有重要影響。
臨床上可測定血漿銅藍蛋白的氧化酶活性,亦可測定血漿銅藍蛋白,還可測血清銅。
血漿銅藍蛋白:正常成人在25-43mg/dl之間,在肝豆狀核變性(Wilson病,為銅在肝、腦等組織中沉積的慢性內(nèi)源性銅中毒,為常染色體性隱性遺傳性疾病)和Menke綜合征(以中樞神經(jīng)病變?yōu)橹鞯、頭發(fā)卷曲色淺為特征的嬰幼兒缺銅性遺傳疾病)時明顯減低。
血漿銅藍蛋白氧化酶活性:正常人在66-140單位/L之間。心肌梗死、傳染病、肝癌及轉(zhuǎn)移性腫瘤患者明顯升高,Menke綜合征及Wilson病時顯著降低。
血清銅:成人在105-114mg/dl之間,女性稍高于男性。
尿銅:24小時在70μg以下,肝豆狀核變性、腎病綜合征、急性銅中毒、急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時尿銅增加。
毛發(fā)銅含量較為恒定,能反映機體營養(yǎng)狀態(tài),正常成人平均值9.5-23μg/g。
、层~的代謝 銅主要參與造血及酶的合成。正常人體內(nèi)含銅100mg-200mg,平均150mg左右,約50%-70%的銅存在于肌肉及骨骼內(nèi),20%存在于肝。肝是重要的儲銅庫,5%-10%的銅分布于血液中,微量的銅以酶的形式存在于組織中。一般成年人每日從食物攝取2mg銅已能滿足生理需要,富含銅的食品是牡蠣、蛤類、小蝦及動物肝腎等。正常人每天從各種渠道排泄銅2mg左右,腸管可能通過含銅復(fù)合物的上皮細胞的脫落而排泄銅。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