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官房學派的行政組織思想。
官方學派是指16-18世紀德意志、奧地利的一些財政及行政改革學家和學者,由于彼此觀點接近而形成的一個特殊集團。他們的行政組織思想包括:(1)建立統(tǒng)一的、完整有效的行政組織制度與方法;(2)主張選用優(yōu)秀的人才來治理國家;(3)主張國家行政組織機構應將管轄的事務分為若干部門來管理;(4)加強國家及政府的權利。
32、泰羅的組織科學原理
美國工程師泰羅被稱為“科學管理之父”,他于1911年出版了其代表作《科學管理原理》。他主要以企業(yè)組織為研究對象,在他的作品中涉及到的組織思想有四點:主張將管理職能與作業(yè)職能分離開來;強調組織管理職能的專門化;強調組織工作要計劃化、標準化、程序化;強調組織管理中的例外原理,即高層管理人員應當適當放權。
33、韋伯的官僚制行政組織理論
韋伯被稱為“組織理論之父”,他提出了官僚制理論。他認為組織的合法權威有三種來源:習俗慣例;個人魅力;法規(guī)理性。法理權威的最適宜的組織形式是官僚制。官僚制組織的特征主要有:第一、組織內的每個成員都占有一個明確說明了具體職權的職位;第二、組織內成員享受的待遇相對固定,并取決于個人的能力和表現(xiàn);第三、組織內層級節(jié)制,強調隸屬關系;第四、強調組織的專門化;第五、組織靠規(guī)章制度來加強管理;第六、組織管理以書面文件“檔案”為基礎。
34、梅奧的人際關系組織理論
梅奧是早期行為科學組織理論的代表人物,是人際關系學說也是行為科學的創(chuàng)始人,代表作是《工業(yè)文明里的人的問題》。梅奧與其合作者為研究人際關系,于1923-1926和1927-1932兩次實施了有名的“霍桑實驗”。梅奧的基本思想是:一是提出了“社會人”理論,認為人除了要求獲得勞動收入以外,還希望獲得安定、友誼和歸屬感;二是提出了“非正式組織”的說法,非正式組織以感情邏輯作為價值標準,妥善對待非正式組織有助于提高勞動效率;三是作為新型的組織領導者,其能力主要表現(xiàn)在通過提高組織成員的滿足度來激勵人的“士氣”,以提高組織效率。
35、法約爾的一般組織理論與原則
法約爾試圖提出一種適合于很多領域的一半組織理論。他他1916年出版的《工業(yè)管理與一般管理》中表達了其組織思想:組織與管理密切相關;任何切實有用的理論應當能夠應用于所有的各類組織;他探討了組織的層級機構,主張保持比較小的管理幅度;提出了管理的五要素:計劃、組織、指揮、協(xié)調、控制,并提出了14條組織管理原則。
36、古立克、厄威克的組織理論
(1)他們的主要貢獻,在于首次提出了“組織理論”這一學科名稱。(2)古立克總結出了管理的七要素:計劃、組織、人事、指揮、協(xié)調、報告、預算。這七項的英文首字母架在拼成:POSDCRB.(3)古立克與厄威克共同整理出了管理的八條原則:目標原則、權責一致原則、職責原則、等級系列原則、控制幅度原則、專業(yè)化原則、協(xié)調原則、明確性原則。
37、卡斯特和羅森茨韋克的行政組織理論(系統(tǒng)權變理論)
他們是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管理學教授,繼柏森斯之后,于1970年合著《組織與管理——系統(tǒng)方法與權變方法》。其主要觀點是:
(1)組織是一個開放系統(tǒng),任何一個組織都必須接受足夠的投入,以維持其正常運轉,同時提供足夠的產出給外部環(huán)境,以便保持組織與社會環(huán)境的動態(tài)平衡關系。(2)組織是一個整體系統(tǒng),一般由這樣五個分系統(tǒng)構成:目標與價值分系統(tǒng);技術分系統(tǒng);社會心理分系統(tǒng);結構分系統(tǒng);管理分系統(tǒng)。(3)提出了組織的權變觀念,認為權變觀點所要研究的是組織與外部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各分系統(tǒng)之間的相互關系。權變組織理論所持的基本觀點是:權變理論強調如下思想:①組織具有多變量性,應當具體地研究組織和它所處的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②每個組織的外部環(huán)境和內部分系統(tǒng)都處在動態(tài)的變化之中,因而不存在普遍適用于所有環(huán)境的組織原則和管理方法。③權變理論致力于謀求中華考試網組織與外部環(huán)境及組織內部各分系統(tǒng)之間的動態(tài)的、具體的一致性。
38、如何認識系統(tǒng)權變組織理論的特點?
綜合與批判過去的各種組織思想與理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以前看似對立或矛盾的各種理論與方法在系統(tǒng)的框架中、權變的方式下取得了統(tǒng)一協(xié)調,從而使人們得以更廣泛、更全面,同時也更深刻地理解組織問題。在這一時期,行政組織被認為是一個開放的,具有新陳代謝功能的系統(tǒng),其內部又由于不同的子系統(tǒng)構成,系統(tǒng)與環(huán)境具有某種界限并與之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系統(tǒng)權變理論的最大貢獻就是綜合,但他們并沒有超越片面性。因而行政組織理論的發(fā)展沒有達到也不可能達到頂點,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它必須有更豐富、更全面的內容,有更新、更科學的方法。
39、柏森斯的行政組織理論
柏森斯代表作是《社會系統(tǒng)論》、《現(xiàn)代社會的結構和進程》。他認為任何一種組織,其本身就是一個處在各個社會系統(tǒng)中的社會分系統(tǒng),在此社會系統(tǒng)之內又包括了許多小的社會系統(tǒng)。
處在社會系統(tǒng)中的組織,必須具備這樣幾個特質:適應環(huán)境;達成目標;統(tǒng)一協(xié)調;形態(tài)維持。這四個方面的特質主要通過組織的三個層級來維持:①決策層級,負責決策和組織方向;②管理層級,負責組織內部各單位的活動和組織與外部團體之間的接觸;③技術層級,這是組織目標的直接完成者。這三個層級有著明確的界限。
40、西蒙的決策組織理論
西蒙是美國著名的行政學家,他以巴納德思想作為出發(fā)點,建立起一個更加系統(tǒng)、全面、成熟的現(xiàn)代組織理論體系,尤其主要從行為科學的角度探討了組織決策理論。他是決策理論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其代表作為《管理行為》(或《行政行為》)。西蒙的行政組織四項主要包括:①組織是一個決策系統(tǒng),組織的功能就是決策。②組織的目標就是追求決策的合理性,而合理性取決于為實現(xiàn)某一目的而合理選擇的手段;由于任何組織和個人在手段和目的上都不可能達到完全的整合,因而職能追求在當時條件下令人滿意的決策。③他發(fā)展了巴納德的組織平衡理論,認為組織是由人組成的集體平衡,一方面,組織要為個人根據其貢獻提供一定報酬,另一方面組織成員同時又必須對組織做出貢獻。④他提出了組織影響論,即研究組織如何影響個人的決策行為;影響決策行為的因素有:權威、組織認同、信息溝通、培訓、效率。⑤他提出了組織設計論,認為組織設計要有利于組織決策和為決策所必需的信息傳遞、信息處理工作;要進行合理的組織設計,應當:建立組織的目標體系、進行分工、確立組織的工作中心、進行組織的權力配置。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