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經濟一體化(Economic Integration):一般是指國家間通過簽署條約或協(xié)議,采取具體的措施協(xié)調彼此之間的經濟貿易政策,以促進經濟的共同發(fā)展。
2.優(yōu)惠貿易安排(Preferential Trade Arrangements):這是一體化程度最低、組織最松散的一種一體化形式,在優(yōu)惠貿易安排成員國間,通過協(xié)議或其它形式,對全部商品或一部分商品實行關稅優(yōu)惠,1932年建立的英帝國特惠制、二戰(zhàn)后的“東南亞國家聯(lián)盟”等就屬于此種類型的經濟一體化。
3. 自由貿易區(qū)(Free Trade Area):指由簽訂有自由貿易協(xié)議的國家組成的貿易區(qū)。在成員國之間廢除關稅與數量限制,使區(qū)域內各成員國的商品自由流動,但每個成員國仍保持對非成員國獨立的貿易壁壘。例如歐洲自由貿易聯(lián)盟與拉丁美洲自由貿易協(xié)會等。
4.關稅同盟(Custolns Union):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完全取消關稅或其它壁壘,對非成員國實行統(tǒng)一的關稅壁壘而締結的同盟。結盟的目的在于使成員國的商品在統(tǒng)一關稅的保護下,在內部市場上排除非成員國商品的競爭,它開始帶有超國家的性質。例如東非共同市場和70年代初期的歐洲經濟共同體。
5.共同市場(Common Market):共同市場是指共同市場成員國間除完全廢除關稅與數量限制,建立非成員國的共同關稅外,成員國間的生產要素也實現自由移動。
6.經濟同盟(Economic Union):經濟同盟指成員國間除實現商品與生產要素完全自由移動,對非成員國建立共同關稅壁壘外,而且要求成員國制訂和執(zhí)行某些共同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逐步廢除政策方面的差異,使一體化的范圍從商品交換擴展到生產、分配乃至整個資源配置。
7.完全經濟一體化(Complete Economic Integration):完全經濟一體化是經濟一體化的最后階段。在此階段,各成員國間在完全消除商品、資本、勞動力等自由流通的人為障礙的基礎上,實現區(qū)域內和國內經濟、金融、財政等政策方面差異的完全消除,實現統(tǒng)一化。歐洲統(tǒng)一大市場的建立就是在朝著這一目標前進。
8.部門一體化(Sectoml Integration):它指區(qū)域內各成員國就一種或幾種產業(yè)(或商品),形成內部市場,如歐洲煤鋼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9.全盤一體化(Overall Integration):這就是將區(qū)域內各成員國在所有經濟部門加以一體化的形態(tài),歐洲經濟共同體和已經解體的經互會屬于此類。
10.水平一體化(Horizontal integration):又稱橫向一體化。它是由經濟發(fā)展水平相同或接近的國家形成的經濟一體化組織。目前世界上存在的一體化組織,大多屬于此種形式的一體化。
11.垂直一體化(Vertical Integration):又稱縱向一體化,是由經濟發(fā)展水平不同的國家形成的一體化組織。
12.貿易創(chuàng)造效應(Trade Creating Effect):它由生產利得和消費利得構成。關稅同盟成立后,在比較優(yōu)勢的基礎上實行專業(yè)化分工。這樣,關稅同盟某成員國的一些國內生產品便被其它生產成本更低的產品的進口所代替。從而使資源的使用效果提高,擴大了生產所帶來的利益;同時,通過專業(yè)化分工,使本國該項產品的消費支出減少,而把資本用于其它產品的消費,擴大了社會需求,結果使貿易量增加。貿易創(chuàng)造的結果是關稅同盟國的社會福利水平提高。
13.貿易轉移效應(Trade Diverting Effect):貿易轉移效應是指在關稅同盟成立以前,關稅同盟國從世界上生產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國家進口產品;關稅同盟成立后,關稅同盟國該項產品轉為由同盟內生產效率最高的國家進口。但如果同盟內生產效率最高的國家并不一定是世界上該產品生產效率最高的國家,則進口成本較前增加,消費開支擴大,使同盟國的社會福利水平下降。
14.貿易擴大效應(Trade Expansion Effect):關稅同盟成立后,無論是貿易創(chuàng)造效應還是貿易轉移效應,都使得同盟內部總需求和彼此間的貿易量增加,從而產生貿易擴大效應。
掃描二維碼關注"zikao566"微信,獲取最新自考成績、自考報名等信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