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大衛(wèi)·李嘉圖的經濟理論
李嘉圖把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和地租理論發(fā)展到了最高峰。
一、李嘉圖經濟理論產生的背景
(一)李嘉圖經濟思想產生的歷史條件:
1.產業(yè)革命,李嘉圖處在產業(yè)革命發(fā)展擴大的時期。產業(yè)革命徹底改變了舊有的階級結構,激化了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工人、資本家和地主三大階級最終形成和確立了。
2.階級斗爭:工人、資本家、地主三大階級。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也尖銳:關于谷物法存廢和貨幣改革的爭論。
產業(yè)革命的發(fā)展使英國從谷物輸出國變?yōu)楣任镙斎雵5刂麟A級利用谷物法,維持和提高谷物價格,獲取好處。但是,這卻提高了工業(yè)品的成本,相對減少了資本家的利潤,極大地損害了工業(yè)資產階級的利益。此外,限制外國谷物進口,也造成了英國工業(yè)品輸出的困難。于是,谷物法的存廢問題就成為當時英國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的激烈斗爭的焦點。當時英國在長期的反對拿破侖的戰(zhàn)爭中,為籌措軍費,曾經發(fā)行了大量銀行券。這在英格蘭銀行停止兌換后,造成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為了促進工商業(yè)的發(fā)展,擴大對外貿易,英國工業(yè)資產階級主張制止通貨膨脹,進行貨幣改革。圍繞貨幣改革問題也發(fā)生了激烈的論戰(zhàn)。李嘉圖積極參加了這些斗爭,為工業(yè)資產階級的主張?zhí)峁┝死碚撘罁?jù)。斗爭的最終結果是處于上升時期的工業(yè)資產階級取得了勝利。李嘉圖的經濟學說就正是在這些斗爭中產生的。
(二)李嘉圖的著作——1817年發(fā)表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
(三)李嘉圖的社會歷史觀和方法論
1.李嘉圖的社會歷史觀:李嘉圖的思想建立在邊沁功利主義哲學基礎上,宣揚資產階級經濟自由主義,認為資本主義制度是永恒的、自然的和合理的。
2.李嘉圖的方法論:批判斯密方法的二重性和不一貫性,堅持用抽象法研究經濟現(xiàn)象的內在聯(lián)系。但把抽象法推向了片面,從而使邏輯和歷史相矛盾。
二、李嘉圖的價值理論
(一)李嘉圖對斯密價值理論的批判
1.不同意斯密關于財富就是能夠得到的權力和支配的權力的觀點。
2.反對斯密關于價值決定于商品能夠買到和支配的勞動量的規(guī)定。
3.批判斯密關于谷物的價值不會改變的說法。
4.根本不同意斯密關于商品中包含的勞動時間決定價值的規(guī)定不適用于雇傭勞動制度的觀點。
5.始終批判斯密價值決定于收入的錯誤觀點。
(二)李嘉圖對勞動價值論的發(fā)展
1.李嘉圖關于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和價值的看法
他繼斯密以后更加科學的區(qū)分了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他認為,使用價值對于交換價值雖然是不可缺少的,但絕不能成為估計價值的尺度,固然,一件商品必須有效用才有價值,但它生產上耗費的勞動時間才是衡量它的價值的真正尺度。在這里,他已經接近于理解到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此外,他對價值和交換價值作出初步的區(qū)分。認為:價值是內在的,是勞動決定的;交換價值是外在的,是價值的表現(xiàn)。
2.勞動價值論的發(fā)展
(1)價值的決定:他認為商品的價值取決于生產他們所必需的勞動時間。
(2)價值量的決定:商品價值取決于必要勞動量,必要勞動量不是個別勞動,是最不利的生產條件下生產某商品所必須耗費的勞動
(3)區(qū)分了直接勞動和間接勞動。
(三)李嘉圖關于不變價值尺度的看法他否定了不變的價值尺度。未分清價值的內在尺度和外在尺度。
(四)李嘉圖價值理論體系的矛盾
1.李嘉圖價值理論體系的兩大矛盾
(1)價值規(guī)律和利潤規(guī)律或勞動和資本的交換規(guī)律之間的矛盾。
(2)價值規(guī)律同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的規(guī)律相矛盾,即價值規(guī)律與利潤平均化規(guī)律或生產價格規(guī)律的矛盾。
2.李嘉圖為什么會產生這兩大矛盾:把勞動等同于勞動力,把生產價格等同于價值,又把自然價格等同于生產價格。
(五)對李嘉圖勞動價值理論的概況評價-價值理論的優(yōu)缺點
1.優(yōu)點: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是古典政治經濟學價值理論的最高峰和最高成就。是19世紀初英國資產階級反對地主階級進行斗爭的強有力的武器。
2.缺點: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未能克服整個古典派的根本缺陷,即不懂得使勞動和勞動時間表現(xiàn)為價值和價值量、使價值成為交換價值的特定的社會形式。
三、李嘉圖的貨幣理論
(一)李嘉圖對于貨幣理論的科學貢獻
1.李嘉圖肯定了貨幣是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樣受同一價值規(guī)律支配,并批判了把貨幣看作特殊商品的見解。
2.關于貨幣的職能:主要論述了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兩種職能,也研究了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的職能。對儲藏手段職能論述不清。
3.關于支配通貨數(shù)量和價值的規(guī)律。流通手段的數(shù)量首先決定于貨幣本身的價值,所需要的貨幣量和貨幣的價值成反比;其次還認識到一國流通手段的數(shù)量決定于流通中的商品額。二者成正比。
4.李嘉圖贊成使用紙幣,認為紙幣具有節(jié)約昂貴貨幣金屬材料,還可以根據(jù)需要隨時改變其數(shù)量的優(yōu)點。
(二)李嘉圖的貨幣數(shù)量論觀點
1.關于通貨的國際平衡觀點
(1)全世界的貴金屬是根據(jù)流通的需要按一定比例分配于各個國家的。這種需要取決于各國的實業(yè)和財富,從而取決于各國的支付數(shù)目和頻率。
(2)一國內如果黃金產量增加,超過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黃金的相對價值就會下降,商品價格就會上漲。
(3)紙幣發(fā)行量增加也會引起相同的結果。只是紙幣不能進入國際流通和平衡。
2.穩(wěn)定通貨的方案李嘉圖從其正確的貨幣和價值理論出發(fā),提出了以金本位為基礎的可兌換紙幣制度。他主張發(fā)行代替金幣流通的銀行券要有十足的金幣儲備,以便隨時自由無限制的兌換。
四、李嘉圖的分配學說
(一)李嘉圖分配學說在其理論中的地位
李嘉圖認為:社會產品在地主、資本家和工人階級間進行分配的規(guī)律和法則,是政治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問題,也是經濟理論體系的中心。
(二)李嘉圖的地租學說分配論的核心主要是考察剩余價值如何分割為利潤和地租的問題。
1.李嘉圖地租理論的主要來源:其理論受到詹姆斯·安德森和愛德華·威斯特的影響。
(1)安德森的地租理論考察的是整個18世紀英國的地租情況。馬克思說安德森是現(xiàn)代地租理論的真正創(chuàng)始人。
安德森認為:是土地產品的價格決定地租而不是相反。地租同土地的絕對生產率沒有關系,只與其相對肥沃程度有關。
安德森是英國最早提出土地收益遞減問題的人。
(2)威斯特威斯特在不知道安德森著作的情況下,獨立地闡述了現(xiàn)代地租理論。馬克思稱其《論資本用于土地》是一本“在政治經濟學史上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
威斯特認為:土地肥力會越來越差,級差地租就以這種情況為前提。
2.李嘉圖地租學說的主要觀點
(1)地租的性質:地租是為使用土地的原有和不可摧毀的生產力而付給地主的那一部分土地產品或者報酬。
(2)絕對地租及其形成的原因:否認絕對地租的存在,認為最壞的土地不能提供地租,最初的土地也不能提供地租。
原因在于:
第一,李嘉圖如承認絕對地租,承認最壞的土地提供地租,他的價值論就會被推翻。
第二,不存在土地所有權,是李嘉圖地租理論的一個出發(fā)點。
第三,假定資本可以自由地流入農業(yè)部門這是李嘉圖地租理論的又一出發(fā)點。
第四,他否認絕對地租同他關于耕種序列絕對地從優(yōu)到劣地推移這一前提,即所謂農業(yè)生產率絕對降低的規(guī)律有關。
第五,他以工農業(yè)資本有機構成相同為前提,否認農業(yè)勞動生產力落后于工業(yè),這也促使他否認絕對地租。
(3)級差地租:定義、產生的條件、級差地租的另一種形式
A.定義:地租總是由于使用兩份等量資本和勞動而獲得的產品之間的差額。
B.產生的條件:土地數(shù)量的有限,土地肥力的不同和土地位置的差異。
C.級差地租2:在同一塊土地上連續(xù)追加投資,同樣會產生級差地租,但最后追加的資本不支付地租。
(4)地租的發(fā)展趨勢:P172.
從級差地租的觀點出發(fā),李嘉圖對地租的發(fā)展趨勢作出了估計:
李嘉圖認為:(1)隨著資本積累和人口的增加,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會越來越大,人們就會擴大耕種面積。
(2)當有限的優(yōu)、中等土地被耕種之后,社會就越來越多地耕種壞地,投入更多的勞動。
(3)這樣,農產品價值就會上漲,地租就相應地擴大和上漲。李嘉圖認為: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地租有上升的趨勢。
(4)由于農產品價格的上升和地租增大,又會使利潤下降。
(5)利潤降低會影響資本積累。
3.李嘉圖級差地租理論的科學貢獻
第一,李嘉圖是古典經濟學家中最充分探討級差地租問題的人。
第二,另一個貢獻是,指明了劣等地生產條件決定農產品的“比較價值”即生產價格。
4.地租理論錯誤和局限性
第一,地租范疇缺乏歷史觀點第二,把級差地租形成的條件當成了原因。
第三,土地收益遞減規(guī)律是一條片面性的規(guī)律。
第四,否認了絕對地租的存在
第五,忽視了農業(yè)中土地經營的壟斷,從而認為農業(yè)中始終存在足夠的資本。
5.地租理論的社會意義
是把當時英國工業(yè)資產階級反對“谷物法”斗爭的觀點上升為理論,又反過來以這個理論為工業(yè)資產階級提供斗爭武器。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