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北京娛樂信報》3月24日報道,北京教育考試院日前透露,按照教育部的有關規(guī)定和安排,從2007年1月起,大學
英語四六級考試將不再接受非在校生報名,民辦高?赡芘c四六級無緣。
如果說教育部此前關于英語四六級考試要改革的表態(tài)算作是一種原則層面的認同,那么,這樣不接受非在校生報名的政策就已經(jīng)細化到了改革的技術層面。但是,這樣一項改革舉措,卻讓人感到有些不知所措:把英語四六級考試的范圍縮小到高校這個小圈子里,就能打破考試本身存在的諸多弊端嗎?難道
英語四六級考試就該是在校生,或者說僅僅是公立學校在校生的“專利”嗎?
已成為眾矢之的的英語四六級考試,其弊端越來越明顯:英語等級證與學歷文憑職稱掛鉤的做法讓人感到難以忍受;接二連三的泄題事件引發(fā)了公眾對考試腐敗的高度關注;啞巴英語或者考試英語的實用性瓶頸又招來了公眾對其實用價值的質(zhì)疑……正是在這些亂象中,教育部啟動了對
英語四六級考試的改革。
然而,令人失望的是,技術層面的改革并沒有給公眾帶來新鮮感覺:盡管對原有的考試內(nèi)容、考試方法進行了某種調(diào)整,卻依然面臨著公眾對于應試英語的質(zhì)疑;盡管教育部門從未明確四級證與學位掛鉤,但各高校似乎都在奉行明脫暗掛的潛規(guī)則;盡管社會上對于英語四六級證存有偏見,但在很大程度上還有諸如就業(yè)門檻等繞不開這些證件;盡管人們都清楚語言不過只是一門語言工具,任何人都有選擇取舍的權(quán)利,但是,新的改革措施卻將考試范圍限定在了校園內(nèi),人為地剝奪了一部分人選擇的權(quán)利。
誠然,對于一項還沒有付諸實施的改革方案,我們無法給出其客觀真實的效果,也本不該對其妄下斷言。但常識告訴我們,新政策的出臺應當更具開放性,應當更有助于體現(xiàn)社會公平,可
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的措施顯然與公眾的期望存在距離。
眾所周知,為了體現(xiàn)開放和維系社會公平,高考的報考范圍幾乎每年都在擴大,老人都能圓自己的大學夢了;而作為一項生存技能測定的英語等級考試,其改革卻將報考范圍縮小,這又如何來體現(xiàn)改革的開放性呢?而從社會公平的角度來看,只準許在校生報考而不允許社會人員報考,是否也是一種潛在歧視呢?
對于一項弊端已然相當突出,并且已引起公眾質(zhì)疑其存在的必要性的考試制度,其技術層面的改革應保持慎重,改革的措施應具備開放的胸襟,應體現(xiàn)和維系社會公平。這應是進行改革的制度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