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改革風暴:一場關于漢語和英語的較量?
■曾炮轟英語全國分級統(tǒng)考體制的孫紹振教授
昨日接受早報記者獨家專訪時稱———
□早報記者賴勁松康云文/圖
“英語全國統(tǒng)一分級考試體制早就該動刀子了!”剛一坐定,孫教授就直奔主題。說話間,他的語速明顯比平時快起來,但他又數(shù)次有意識地放慢下來,他說要認真對待這次訪談———“因為這是敏感話題的敏感訪談!
此次改革我舉雙手贊同
記者(以下簡稱記):英語近段時間來的一系列改革,社會上爭議頗多,有人認為改得好,也有人說不能如此淡化英語。對此您有什么看法?是否贊同這些改革?
孫紹振(以下簡稱孫):英語的四六級考試是完全沒必要的,充其量只不過是一個怪胎。此次改革我非常贊同,可以說是舉雙手贊成的。
英語是當前國際學術和日常交流的通用語言,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就現(xiàn)在中國的大學生和知識分子總體來說,英語水平不是太高,而是還比較低,跟不上我國經(jīng)濟和國際形勢的發(fā)展,這是個不爭的事實。問題出在哪里呢?很簡單,不是英語不重要,而是考試體制不對頭,無理的體制和考試模式害了不少的人。
過不了關沒文憑不合理
記:現(xiàn)實教育中,有些大學生因英語成績過不了關,使畢業(yè)受到影響,你如何看這個問題?
孫:應該糾正一下,不是英語課程不及格,而是在高等學校里,英語課程及格了,還不算數(shù),這是一種莫名其妙的體制。
別的課程,老師教了,考及格,就算數(shù)了?墒怯⒄Z不行,還要國家統(tǒng)一考試,才能算數(shù)。而這種考試又特別刁難,每次只給40%的考生及格。
一個大學生,即使考上四次(四年),也只能有80%的及格率。這從政治上說,有什么道理,從教育學上講,有什么道理?為什么比一切課程都刁難。沒有人說清楚,有什么必要!弄得全國每年有上萬的大學生拿不到學位,沒有一個人講過這個道理。這樣的不講道理的體制并未能有效地提高英語的真正水平。
就算考及格了,英語還是既不能說,又不能聽,閱讀能力,也沒有達到實用的水平。有什么必要呢?沒有人能夠回答。
以大學教育的特點,本是專業(yè)教育,決定學生命運的是專業(yè)課程。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在英語統(tǒng)考的體制下,決定性的竟不是專業(yè)課程,而是英語。
據(jù)我了解,對于大多數(shù)大學生來說,因為專業(yè)課程有一門,甚至兩門不及格,還有補考的機會,而且及格率可以達到90%以上。專業(yè)課程并不對學位和文憑構成威脅。但是一旦英語不及格,只要這一門,大學生們就可能成為一個沒有文憑和學位的次品大學生。
這種考試的實質完全像毛澤東當年所批評的:以學生為敵。不知設立英語四六級考試的人士,能否回答,這樣折磨一批又一批的大學生,居心何在?
若不改革專業(yè)課程受連累
記:如果不改革英語統(tǒng)一考試,又會造成什么樣的不良影響?
孫:全國高校,有那么多的專業(yè),有數(shù)以萬計的課程,為什么獨獨只有這樣一門課程要實行如此嚴酷的考試制度?是英語特別重要?還是其他的課程,如鄧小平理論、母語課程不重要?為什么它們就不需要通過國家的考試?顯然這是完全沒有道理的,無論從政治學上還是教育學上都找不到任何規(guī)律性。
對英語考試和教學加以改革是非常重要,也是必要的。如果不改革,將會造成專業(yè)課程學習受擠壓,受沖擊。這樣下去,實際上使我們的水平,我們的個性,我們的想像力,我們的創(chuàng)造力都受到嚴重的摧殘。
改革還是不改革,是一個對歷史是否負責的問題。
外語地位不應超過漢語
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英語體制的改革似乎在開始淡化英語。那么,這是否意味著漢語地位在提升?
孫:作為新時期的中國知識分子,或者是一個城市公民,擁有一定的英語水平,會講一點英語,應該成為國民素質的一個重要因素,這是毋庸置疑的。
問題在于,第一,和其他要素相比,英語是不是應該孤立地突出;第二,我們所采取的辦法是有利于英語水準的提高,還是恰恰相反。實踐證明,這樣的考試,挫傷了英語學習的積極性。
特別要說明的是,無論如何,外語的地位都不應該超過自己的母語。至于那種“英語六級,漢語初級”,“講一口流利外語,卻寫不出像樣的中文”,這是本末倒置,是頭朝下腳朝上的變態(tài)。這種強制性的體制,引起社會上一種對英語的過度關注,實際上是社會病態(tài)。
為了考試而學習
是學不好外語的
記:難道英語四六級真的就沒有優(yōu)點嗎?該如何學好英語這門語言?
孫:當然,英語四六級全國統(tǒng)考,可能是出于一片好心,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大學生的英語水平。但是,二十年來的實踐卻證明:它違背了提高英語素質的最基本的規(guī)律。
為了考試而學習,永遠也不可能把外語學好。如果學習英語僅僅為了應試,考試過去了,英語也就丟在了一邊,這毫無意義。
語言需要終身學習,包括課本學習、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學習、思考和鉆研。至少有兩個條件是不可缺少的,第一,有興趣,第二,有使用的環(huán)境。
有了這兩條,即使不考試,自主性地學,才有可能真正把英語學好。這是因為,要學好一種語言,光依靠課堂和考試是不可能的。它需要大量的,甚至是投入畢生的時間。課堂和考試是強制性的,是有限的,而業(yè)余投入是自覺的,是無限的。
語言不能靠語法和詞法類推,它是熟能生巧的,沒有業(yè)余投入,是不可能把一種語言學得純熟的。
學英語95%以上是“陪葬”
記:評職稱,大學英語四、六級都相繼淡化英語,你認為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還有哪些可以不過英語關?
孫:這次英語改革總的來說好處是有的,但還是有些羞羞答答的,不夠徹底!從小學到高中,高中到大學都學英語。如果光是中學課堂上學習英語,是不可能有任何實用性的。
我國只有18%的適齡青年人進入大學,還有82%的人不進大學,不進大學他們學的英語是沒有用的,這就意味著82%的人是陪著18%的人在念英語。
此外,就算進了大學,也只有5%的人能進入研究生學習,如果這5%的人學英語都有用的話,也就意味著95%的人學英語是沒有用的,這是對人的精力、資源、青春的一種極大浪費。說得不好聽一些,在我國有95%以上的人學習英語完全是“陪葬”。
就拿研究生的六級考試來說吧。不少研究生,雖然入學時過關了,但是,重考一次并沒有把握就一定能順利過關。于是又像大學生時代那樣,整整一年把60%的時間花在了英語上。一次考試過了,還算是幸運,考不過是常有的事。下一年的學習和研究就全亂了套。根本就談不上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只能是窮于應付而已。
研究生選拔受制于英語六級
記:現(xiàn)在的研究生考試對英語把關仍然非常嚴,這方面你是如何看的?
孫:當然,有關人士可以說,研究生入學考試,不是一般的合格考試,而是選拔考試,只有從難從嚴要求,淘汰率高一點有利于選拔高水平的尖子人才。但是,研究生的選拔,是全面素質的選拔,而不是英語的單科選拔。
每一科都是一個要素,一系列的要素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結構,一個要素的提高,就意味著其他要素的降低。英語水準線的提高與專業(yè)水準線降低成相互因果。英語大刀闊斧地選拔,考生紛紛落馬,專業(yè)成績就變得次要了。研究生教育就是這樣被英語的六級考試卡住了脖子。
評職稱考英語不應一刀切
記:去年底,省人事廳對我省評職稱改革,包括律師、新聞、會計等20個系列專業(yè)評職稱不再考英語,你如何評價這個做法?
孫:現(xiàn)在流行的評職稱,很多地方也是實行一刀切,比如評教授,評研究員的職稱,某些專業(yè),例如文字學,跟學英語是沒有關系的,還有一些公務員,一些特別的行業(yè),都不需要英語的,讓他們考英語這是完全沒必要的。
我覺得其實強制這方面人士進行這樣的考試,完全是考試中心從市場的角度來考慮,為了獲得利潤,而不是真正的學有所用。因此,在職稱方面,對于英語考試的進一步、更加徹底的改革還是相當迫切的!
學英語應該百花齊放
記:在學英語時,究竟該側重記憶單詞的詞匯量還是注重口語、聽力的訓練,現(xiàn)在不少人在為此爭論,你認為呢?
孫:其實,學習英語應當百花齊放,在不同情況,要有不同的側重點。過去,我們只強調書面學習,現(xiàn)在又一味地突出口語、聽力。有的人口語不太行,照樣當翻譯家。例如我國翻譯莎士比亞的最有成就的譯者———朱生豪,他沒有到過外國,口語不是太行。但是,他的書面語修養(yǎng)很高,他能看懂古典名著,這是英語國家的大學生都看不懂的。
現(xiàn)在托福考600多分的人,看英語的小說看不懂的人多的是。反過來,英語小說能看得懂的人,他的英語口語不一定很好,所以學習英語應該百花齊放,各式各樣的都要有。
事實上,就算是過了四級,甚至過了六級的學生,把大部分精力消耗在聽力上,消耗在語法和慣用法上,其詞匯量按規(guī)定也只有五千左右,這么少的詞匯量,是不可能自由閱讀的。起碼是念不懂《紐約時報》的。
究竟著重學什么,要看你的工作需要。學了能用,才能鞏固;學了沒有地方用,其結果是,過不了多久,就忘記了。
英語高考試卷難度要有分寸
記:就您個人認為,在今后高考中,會不會對英語考試進行一些相應改革?
孫:其實這幾年的高考已經(jīng)對英語科目的考試進行了相應改革,其方向是向簡單口語化發(fā)展,這比較適合高中生的實際。但是如果要求高中生掌握過多的口語和記住太多的英語單詞,這就意味著要他們把其他學科都丟掉,其代價是很大的。
總的來說,高考英語口語的難度要注意分寸,適可而止。今后高考對英語方面的改革,應該要更加慎重。
幼兒過早學英語不妥當
記:有的小孩子才五六歲,家長或幼兒園的老師就讓他們開始學習英語。你對目前社會上刮起的這種幼兒學英語熱,有什么看法?
孫:從幼兒園開始教學或者補習英語已經(jīng)是二十世紀末期一道畸形的文化風景線了。早期的雙語教育,至今在學界還是有爭議的。有的是成功的,有的是失敗的,需要進一步的調查研究。
但我認為,雙語教育不可能是雙語并行,而是在母語的基礎上。如果連母語都沒學好,就過早地讓幼兒學習英語,這可能導致思維混亂。但任何事情也要因人而異,如果幼兒
的家長在這方面有強烈的需求,這個小孩又有這方面的興趣和天賦,那就另當別論。
核心揭示
這些年來,英語的地位在中國被抬高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評定職稱考英語,讀研讀博考英語,錄用人才考英語,大學本科生要達到英語四級,碩士研究生要達到英語六級,否則不能畢業(yè),更拿不到學位證書。
曾幾何時,英語似乎已成為第一階級語言,而漢語卻“淪落”為第二階級語言了。
所幸,英語的這道高門檻終于降下了。去年底,福建省人事廳對我省職稱評定進行改革,包括律師、新聞、會計等20個系列專業(yè)評職稱不再考英語。今年2月25日,教育部又對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不頒發(fā)合格證書,只發(fā)成績單,這些相繼出臺的改革矛頭都直指英語。英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似乎有些淡化。
那么,這是否意味著漢語地位的提升呢?其實,早在幾年前福建師范大學孫紹振教授就曾炮轟英語全國分級統(tǒng)考體制,炮轟英語四、六級制度,說它是“摧毀中國素質教育的一把利劍”,在全國曾經(jīng)引起強烈反響。
對于近段時間人們議論紛紛,且頗有爭議的英語制度改革,他又有怎樣的看法和觀點呢?
人物名片
孫紹振,福建師大文學院教授和博士生導師、著名文藝理論家、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福建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投入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現(xiàn)擔任教育部初中實驗語文課本主編。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