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wǎng)北京1月14日電 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科院院士謝克昌在14日出版的《人民日報》上撰文認為,在中國現(xiàn)行教育體系中,英語教育地位的過于顯赫已對人才培養(yǎng)和選拔等眾多方面產(chǎn)生了“負面影響”。謝克昌說,長期以來,英語教育體系占用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在推動中國經(jīng)濟和社會進步中也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其教育效果與其投入是不相稱的。需要注意的是,現(xiàn)行英語教育體系對科學技術、社科人文等其他教育體系,尤其是人才的培養(yǎng)和選拔等眾多方面的負面影響,已有所凸顯。中國學生從小學開始學英語,中考、高考要考英語,大學英語有四、六級考試,進一步深造還必須考托福、雅思、GRE、GMAT、WSK等。謝克昌說,“我們要討論的問題不是要不要學英語的問題,而是如何學,學多少,多少人應該學的問題!
謝克昌認為,對絕大多數(shù)最終目的是把英語當作交流工具的受教育者來說,英語是一門技能,而不是一門學問。一個中學畢業(yè)的學生,在六年以上時間里要像學習母語一樣學習英語,如果用實用水平衡量,大多數(shù)不再接受后續(xù)教育的學生,已付出的主觀努力和客觀教育資源基本上是浪費了。
謝克昌尖銳地提出,英語教育的顯赫地位使有限的教育資源分布嚴重失衡!拔覈霈F(xiàn)了‘技工荒’,我們看到的卻是職業(yè)技術學校嚴重縮水,林林總總的英語培訓學校卻到處都是。”
同時任太原理工大學校長的謝克昌說,判別人才標準不能僅看學歷或職稱的高低,更不能僅看英語水平的高低,而要看他為社會所作出的實際貢獻的大小。建立解放人才、適應社會的英語教育系統(tǒng)才是中國社會發(fā)展對于英語教育的必然要求。
“應該明確:英語教育僅僅是整體國民教育中的一部分,不應當成為繼續(xù)接受教育和人才使用的必要條件,”謝克昌說。他呼吁,要改革各類升學考試中帶有強制性的英語考試制度和方法,給學生提供自由選擇自己社會定位的空間和可能。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